摘要:這是一篇完整優秀的關于現代教育技術論文范文,共有10000字符左右,題目是關于“淺談現代教育技術對課程發展的影響”的。本文淺析現代教育技術的應用對教育環境中各個要素產生重大影響,從而對課程發展進行探討。
關鍵詞:終身教育;教育環境;課程發展
作者:張青霞
論文發表找李老師(QQ/微信:請看本文頂部)版面費低,出刊快!

(現代教育技術論文)淺談現代教育技術對課程發展的影響
一、終身教育觀念的樹立
一些未來教育研究專家指出,信息社會的教育應該是一種持續性的個性化教育。這不僅僅是素質教育,而是一種因材施教的突出個性色彩的終身教育。按照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說法,終身教育指的是“旨在重新組織現存教育制度并發展教育系統以外的整個教育潛力的一體化計劃。
在這個計劃中,人們通過它們的思想和行動的經常的互相作用,自己成為自己教育的代理人,教育和學習應當擴展到一生,包括所有技能和知識,利用所有可能的方法,給一切人提供機會以充分發揮他們的人格,”社會成員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這是終身教育的目的。它必然要求構建起能滿足社會成員終身學習的教育體系。
建立終身教育體系,從根本上說,就是在社會上構建一個不斷演進的知識體系,使人們終身能夠得到良好的、適合自己的學習。在我國現存的教育體制下,各級各類學校應成為實施終身教育的主要力量。信息技術的發展,為知識共享和信息交流提供了方便的手段。
計算機和互聯網使學校與社會相互開放,學校通過網絡與社會發生最為密切的聯系,廢除了學校與社會之間的隔離。學校以最快捷、最準確的方式透視社會發展狀況,了解經濟和文化發展對教育的需求,及時把新的知識和科技新成果吸收到教育內容中,而社會各方面人員可以隨時選修學校的有關課程,以此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
學校的開放使全社會的教育資源更加合理地配置,為終身教育提供了基本保證,使終身教育由觀念變為實踐。
二、教育環境的變革
信息技術走進教育,給教育創造了無限廣闊的發展機會,同時又對教育環境中各個要素產生重大的影響。下面列出的是二十一世紀學習者教育環境的基本要素:
●信息完全獲得
●特定的計算機教學將保證學習者能理解復雜的概念和掌握困難的技能
●學習者將在行為和認知兩方面都能獲得完美的學習條件
●學習將成為自我主導的
●教師將主要是咨詢者和指導者,而不是信息提供者
●教育系統將因此更精煉和更有效率,雇傭更少的員工
●對技術有更大的依賴性
三、對課程發展的影響
隨著人類步入信息社會,人類的知識體系也呈現如下趨勢:高速度發展,高度信息化,高智力附加,高度集成化,科學技術轉化為生產力的速度越來越快。課程的發展也受這種趨勢的影響,突出如下的特點:
(1)課程設計的系統化
美國社會學家丹尼爾·貝爾曾經預言:20世紀下半期方法論的發展前途在于“對有組織的復合體的管理”和“識別并運用合理選擇的戰略”。貝爾在20世紀50年代作的這一預言與事實相仿;從整體考慮教育系統的輸入和輸出,并在每一個局部上體現它,這就是用系統方法。在教育技術應用實踐中,系統分析方法是運用最廣泛的一種智能技術。
以下是一個系統方法應用于課程設計的典型例子:
●對實施對象的特征及課程領域的考慮
●關于學習者現有知識和技能的估計
●形成目標
●選擇適當的方法
●完成課程
●學習經驗
●衡量與評價
在這個系統中,課程設計的第一步是弄清學習者的特征。學習者有什么知識和技能是教育者制定教學目標的基礎。目標是系統中的一個重要問題。把復雜的任務分解成許多任務后,就可以轉化為系統中切實可行的目標。
這里的教育目標包括:
(a)說明在學習結束時學生能夠做什么;
(b)說明行為能夠達到的各種條件和要素;(c)作出認為學生能夠做到的最低標準。有了目標,接著應該做的就是選擇恰當的方法來實現教育目標。恰當的方法指針對某特定對象的最佳方法。方法確定之后即為實施課程。最后是對學習經驗的衡量和評價,這也是對整個系統成功與否的評價,是整個系統的反饋回路。
評價反映出的問題經過調整修訂,再進入新的系統的相應環節。
(2)交互式課程
傳統的印刷技術根據語言與視知覺的規則來開發學習資料。學習資料是以線性方式組織,以靜態方式呈現,是一種單向的接受性傳播。而計算機系統強調應用的雙向性設計,即用戶既是信息的接受者,又是信息的提供者,還是授權范圍內信息控制者,也就是說使用者能與計算機相互作用。
人機交互、立即反饋是計算機的一個顯著特點。以計算機為載體的教材不僅以線性方式,也可以非線性方式提供信息;不僅可以按照設計者和開發者計劃的方式,也可以按照學習者期望的方式使用資料;學習資料不僅可以靜態方式也可以動態方式呈現。學習材料中包含了學習者高度的交互活動。
交互式課程具有參與、主動、創造、協作、興趣等主要優點。學習者主動構建學習,學得的知識更多、更有效。
(3)課程的平臺化
平臺是計算機的一個術語,它形象地描述了一個可供操作的工作場所。現代信息技術解決了大量信息量和超大信息量的記錄、存儲、傳輸、顯示、加工等問題,功能越來越強,成本越來越低,為課程教材的改革和編制提供了嶄新的理念和技術。
可以說在現有的計算機技術條件下各種課程領域包括教材在內的教學資料,都可以制成巨大知識的信息集合。這樣就有可能產生出一種被我們稱之為平臺化教材的現代化課程設計的新思路。
與傳統教材相比,平臺化的教材不再僅僅是由課程或學科專家按照一定的序列和結構編制的某一特定范疇的課程綱要。而是將大量的信息資料包括文字的、圖形的、照片的、電影的、動畫的資料形成一個龐大的信息庫,
教師和學生在這樣一個龐大的信息庫為基礎的教材平臺學習,這種學習包括了信息的檢索、信息的篩選、信息的整理、信息的分析,從而去獲得有關的知識,發展出能力,培養出情意和態度,訓練出技能。
在我國一些大中城市的職業已經表現出強大的信息化趨勢,從金融業到傳播業,沒有強大的計算機背景幾乎是難以適應的。現代的科學研究,現代的工程設計,現代的通訊產業也無不例外。然而,我們的中小學教育卻與這種社會發展的趨勢很不適應。
我們的中學畢業生必須在繼續進修后才能進行一般的計算機操作。這是基礎教育落后于社會發展水平的表現。加強計算機教育并不是要增加多少計算機課時,更重要的是如何去建立計算機的環境。
顯然平臺化的中小學課程正是課程和計算機技術發展的一個重要的連接點。通過平臺化的課程和教材,學生從學校畢業后可以迅速地適應社會生活。
(4)網上課程
現代計算機網絡技術的發展給中小學課程帶來的另一個影響是課程的網絡化問題。一所學校一個研究機構開發的課程或者試行有效的課程,可以迅速地向網上分布,成為社會共享的信息財富。
網上課程的一個特點是更新快,它能以最快速度將科學技術的新進展融入課程體系當中。但同時對課程開發者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課程開發者必須從大量的網絡信息中選擇出那些適合于教學用的學習內容。
這些信息不僅要有足夠的教學價值,更重要的是要把這些教學材料同各門學科的教學目的和任務以及各個年齡階段的學生認知發展水平密切聯系起來,使教學信息的傳遞同學生的學習吸收有機地結合起來,這樣的信息才有教育的作用。
網上課程還將大大加快選修課程的發展。學校通過建立校園網以及教學素材庫將教師設計的特色課程在網上發布供其他學校或老師選用。同時,網上還應開發一些培訓課程供教師職后培訓使用以加快教師的繼續教育。
參考文獻:
[1]羅伯特·M·加涅主編, 張杰夫主譯.教育技術學基礎[M].教育科學出版社;
[2]南國農,李運林編著.教育傳播學[M].高等教育出版社;
[3]查有梁著.系統科學與教育[M].人民教育出版社;
(現代教育技術論文)淺談現代教育技術對課程發展的影響
本文地址:http://www.zaixiuxing.com/3329.html
本站論文范文來源網絡,若內容不實或侵害了您的合法權益,請及時聯系我們進行刪除!原文鏈接: » (現代教育技術論文)淺談現代教育技術對課程發展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