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今天發現很多人都在關注關于(建國70周年形勢與政策論文),所以668論文網的李老師一天前就為大家尋找到了,3篇不錯的關于建國70周年的愛國論文,希望對大家的寫作有所幫助,而且熱愛祖國是我們每個人的心愿。希望我們的祖國更加富強!
建國70周年形勢與政策論文
題目一:建國七十年區域經濟發展的回顧與展望分析
李炳銳
(摘 要)自從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對于經濟領域發展的問題重視程度越來越高。但是由于我國的發展不平衡的矛盾的日益突出,給我國經濟發展帶來了一定的阻礙作用。為了更好的緩和這一矛盾,促進我國區域經濟朝著協調化的方向發展,我國采取了一系列的有效措施來緩解矛盾。筆者主要論述70年來我國的區域經濟的發展,并根據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提出有效的方法。
(關鍵詞)建國;七十年;區域經濟;發展,形勢與政策
一、我國區域經濟發展歷程回顧
建國以來,我國的區域經濟的發展可以根據發展情況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相對平衡發展階段,下一個階段是不平衡發展階段,第三是協調發展階段。這三個發展階段的特點非常鮮明,筆者對其分別進行敘述。
1.1相對平衡發展階段
區域經濟發展的相對平衡階段是指建國后至改革開放前,相對來說,這是一段較長的發展時期。建國之初,我國重點發展重工業,而重工業集中在分布在東部沿海地區,中部、西部的重工業發展非常薄弱,這樣一來,東部地區的經濟和內地經濟之間的差距就被不斷擴大。為了解決縮小差距的問題,讓各地區的經濟發展情況變得更加協調,我國政府出臺了很多政策來幫助相對落后地區的經濟的進步。比如說“一五計劃”期間,在國家的鼓勵和支持下,新建立了很多工業基地,在此基礎上也不忘發揮過去的工業基地的經驗優勢。新的工業基地的地點集中在工業基礎相對薄弱的西北地區及華北平原地區,并且主要發展重工業,輕工業處于輔助地位。到了“二五”計劃期間,我國個別區域的經濟發展基本上已經形成了比較完善的工業體系。由于建國初期生產力水平還不高,更不用說科技水平,我國發展經濟也都是靠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財力,因此這一時期經濟發展呈現粗獷式發展。但也取得一定的成果,建立一批大型重工業企業,為各地經濟發展奠定了一定基礎。

建國70周年形勢與政策論文
1.2不平衡發展階段
這一階段是從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對外開放后開始,著力進行經濟體制改革,同時對區域經濟的發展戰略也做了改變。鄧小平提出解放思想、實事求是,也使得對區域經濟發展的理念有了改變。實行改革開放后,便開始發展市場經濟,但也是集中在地理位置,經濟發展基礎比較優越的東南沿海地區,利用其優勢地位進行經濟建設。重點發展東部沿海地區也是響應鄧小平思想的表現,而在一時期區域經濟發展的不平衡也是發展的必然結果。這種發展原因是為了實現“梯度推移戰略”的目標。這種梯度發展方式體現了充分尊重東部、中部、西部各地區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利用各自優勢,逐步推動經濟發展?!捌呶濉庇媱澋奶岢?,成為引導各地區經濟發展關系的建設性理念,保持東部沿海地區發展勢頭,同時協調好中部和西部地區關系,帶動其經濟發展。
1.3協調發展階段
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末,市場發展追求利益最大化,生產要素紛紛流向經濟發達的沿海地區,這樣加劇了區域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性,為了使各地區平衡發展,在21世紀初,我國提出并落實西部大開發的相關戰略決定。到如今,我國區域經濟逐漸開始朝著協調化的趨勢不斷進步。但近幾年以來,我國區域經濟出現了一個新變化,即區域經濟發展狀況從傳統的“東西差距”變成了“南北差距”,并且這種差距正在不斷擴大之中。結合相關數據可以清晰地反映以黃河為界的“南北差距”。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分析后得出:南北方GDP增速的差距從2013年至2017年增加了1.6個百分點,也就是說翻了6倍;根據2023年各省市公布的數據,僅有一個位于北方的城市陜西位列增速排名前十;增長率最低的五個城市是天津、吉林、黑龍江、內蒙古和遼寧,均位于北方。這種南強北弱的發展趨勢引起了國家的重視,亟需一套解決上述問題的方案,未來應將重點向西部、北部發展比較困難的地區傾斜,關注其轉型升級。
二、關于區域經濟的未來發展方向的分析
按照現階段中國各地區經濟發展狀況來說,實現區域經濟協調可持續發展是一種歷史必然。明確發展目標,制定合理的區域經濟發展制度以及統籌安排其發展都是未來我國協調發展區域經濟必不可少的環節。
2.1建立區域科學發展機制
構建一套完善的各地區經濟科學發展的機制是促進區域經理協調發展的必然要求。每個地區經濟發展的關聯性不斷增強,實現經濟科學發展需要做到以下三方面:首先要健全市場機制,發揮市場的調節作用,打破區域貿易壁壘,消除地方保護主義;其次要完善合作機制,通過各地區的合作和合理分工,提高經濟發展效率,促進區域經濟發展一體化;最后各地區要實施互助機制,使各地區之間的經濟要素得到充分流動,形成優勢互補的區域產業結構,最終實現科學發展。
2.2推動中西部地區的城市建設進程
現階段我國經濟發展集中,人口、資金以及技術大都集中在東南沿海地區和環渤海地區。由于中西部地區廣闊,發達地區經濟發展成果很難輻射到中西部地區。因此,要加快中西部地區的城市化進程,加強中西部城市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及城市體系建設,以帶動區域經濟發展,這也是我國在未來長期發展中縮小發展差距,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基本途徑。
3.3加強三大戰略的實施力度
這三大戰略可謂是促進區域經濟健康持續發展的重中之重,其中中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是推動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關鍵,東北老工業基地的產業升級轉型也是不可忽視的。實現區域協調發展要有重點,分層次,不能忽視任何一個地區的發展狀況。在發揮各地區的比較優勢的基礎上,國家也行加大對這些地區的扶持力度,相應的人才、技術、資金也是不可缺少的,同時國家出臺宏觀調控的相關政策以及促進資源的合理配置也必不可少。
三、結束語
如果我國的區域經濟持續繼續以不協調的方式向前發展的話,長此以往,會給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的達成帶來阻礙作用,甚至有可能會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造成不利的影響。從前文來看,促進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在我國的地位不容小覷??s小區域發展差距,促進區域協調發展,這不單單是經濟問題,更是關乎政治的問題,我們要對此充分重視。
(參考文獻)
[1]侯言增.以科學發展觀推動區域經濟社會協調發展[J].實踐,2005,(7):32- 33.
[2]計艷平.我國區域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東北財經大學學報, 2007,(1): 68.
[3]黃玉龍.“一帶一路”背景下中國與東南亞各國區域經濟合作研究[J].現代營銷(經營版),2023(05):38.
[4]田童,王琪延.中國旅游經濟區域均衡化研究[J].中國物價,2023(04):32-35.
[5]陳勤昌,夏莉惠,王凱.長江經濟帶入境旅游經濟發展水平省際差異研究[J].世界地理研究,2023,28(02):191-200.
[6]劉晨陽,李佳敏,朱潔.中國區域經濟政策與經濟格局的演變及其走向研究[J].現代商業,2023(08):67-68.
題目二:新中國成立七十年來黨的建設的基本經驗與啟示
張榮臣
摘 要:作為中國革命的三大法寶之一,黨的建設始終是中國共產黨關注和思考的重大問題。新中國成立70年,中國共產黨黨的建設基本經驗包括堅持黨的領導地位不動搖;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不動搖;始終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實現黨的指導思想的與時俱進;不斷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形成了一整套比較規范、系統的干部人事制度并提出了新時代黨的組織路線;把密切聯系群眾作為作風建設的核心問題;強調制度問題是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長期性”的重大問題,創建了比較完善的黨內法規制度體系;全面從嚴治黨,堅決反對腐敗,嚴防權力侵蝕。從這些基本經驗中,本文總結出必須要做到一以貫之地協同推進偉大的社會革命與黨的自我革命,即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要一以貫之;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要一以貫之;增強憂患意識、防范風險挑戰要一以貫之。
關鍵詞:新中國成立;黨的建設;基本經驗;啟示形勢與政策
中圖分類號:D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5729(2023)02-0029-09
中國共產黨執政70年,不僅推動了中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自身建設也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推進了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把推進社會主義建設,尤其是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同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結合起來,就是在執政70年的進程中積累起的重要經驗之一。我們通過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來推進社會主義事業,促進了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和進步,又圍繞推進社會主義建設,尤其是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來推進黨的建設,提升了黨的建設科學化水平,黨的長期執政能力和建設質量都得以不斷提高,使黨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堅強領導核心,帶領廣大人民群眾為實現中國夢不懈奮斗。
一、新中國成立七十年來
黨的建設的基本經驗
作為中國革命的三大法寶之一,黨的建設始終是中國共產黨關注和思考的重大問題。習近平曾提出“打鐵還需自身硬”“打鐵必須自身硬”,面對“建設一個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這個根本問題,在70年的執政過程中,中國共產黨將馬克思主義無產階級政黨建設理論與中國的時代特征相結合、與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相結合、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相結合,尤其與中國共產黨黨的建設實踐相結合,從自身存在的問題出發,以強烈的責任擔當,進行不懈地探索和實踐,形成了特色鮮明的關于黨的建設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有力地指導著黨的建設的實踐,將馬克思主義執政黨的建設帶入一個新的境界,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建黨學說。
(一)堅持黨的領導地位不動搖
新中國成立70年以來,我國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建設等各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放到歷史的坐標來看,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無疑是中國發展取得成功的關鍵。新中國成立后,毛澤東就提出,領導我們事業的核心力量是中國共產黨。鄧小平在改革開放初期也指出:“中國由共產黨領導,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由共產黨領導,這個原則是不能動搖的;動搖了中國就要倒退到分裂和混亂,就不可能實現現代化?!盵1](P267-268)
中國的現代化建設事業必須由共產黨來領導,但是現代化建設和改革開放是一個全新的事業,只有不斷改進和完善黨的領導,黨才能擔當起領導的重任。為此,在新中國成立后,毛澤東,尤其是鄧小平,在強調堅持黨的領導的同時,著力提出了改善黨的領導的重要任務。鄧小平指出:“怎樣改善黨的領導,這個重大問題擺在我們的面前。不好好研究這個問題,不解決這個問題,堅持不了黨的領導,提高不了黨的威信?!盵1](P271)改善黨的領導,涉及各個方面,包括黨的組織狀況、作風狀況、領導工作狀況等,針對這一情況,鄧小平在1980年8月1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提出要“改革黨和國家的領導制度”,形成了較為完整的政治體制改革的基本思想。
在慶祝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成立6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指出,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這一論斷后來被正式寫入了十九大黨章并載入了憲法。復興路上,沒有堅強有力的領導核心,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就得不到保證,社會主義建設甚至就會出現顛覆性失誤。這是從歷史進程中得出的科學結論,這方面蘇共就是教訓。因此,為確保黨和國家事業始終沿著正確方向前進,就要把黨的領導落實到國家工作全過程和各方面。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就是堅持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對此習近平有著深刻的認知,“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2]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務必要堅持黨的全面領導,要把黨的領導貫穿到經濟社會各個領域和改革發展每個環節,落實到一切工作當中去。
(二)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不動搖
一個綱領就是一面樹起來的旗幟;一條路線就是一條航行的軌道。新中國成立之后,在社會主義建設的問題上,中國共產黨進行了艱辛的探索,有成功也有挫折。在黨的十二大的開幕詞中,鄧小平明確指出:“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就是我們總結長期歷史經驗得出的基本結論?!边@個基本結論,是對我國也是對世界社會主義歷史經驗的科學總結,是對社會主義理論的一個重大更新。強調改革開放是一場新的偉大革命,是因為我們黨作出的改革開放決策不是單一的或局部的改革,而是全面的深層次的改革,涉及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方方面面,觸及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深層次問題,給中國社會的發展帶來了巨大的革命性的歷史性的變化。從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到1992年黨的十四大確立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一個全新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在中國大地形成和發展起來。這一時期,蘇聯解體、蘇共垮臺,中國通過改革開放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路,這不僅深刻改變了中國,也深刻影響了世界。
新中國成立70年,尤其是改革開放這40多年,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這場偉大革命使中國社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旗幟就是方向,舉什么旗、走什么路事關事業的成敗。習近平多次強調中國絕不能出現根本性、方向性錯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黨在總結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得出來的,是黨和人民在長期的實踐中反復檢驗過的,是改革開放以來黨的全部理論和實踐的主題。在這個問題上,絕不能為各種錯誤觀點所左右,必須始終保持頭腦清醒,不為各種干擾所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適合中國國情、符合中國特點、順應時代發展要求的理論和實踐,只有堅持改革開放,中國才能取得成功,只有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國才能繼續取得成功。尤其是經過長期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我們更要始終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絕不能生搬硬套西方思想理論和制度模式,要牢牢把握改革的領導權和主動權,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信念深信篤行,夙夜在公、勤勉工作,不斷交出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合格答卷。
(三)始終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
關于黨和人民的關系,新中國成立之后,毛澤東有著諸多經典的論述。改革開放后,1981年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對黨和人民的關系也有著經典的論述。這個文件從黨的發展歷程角度指出,“黨是階級的先進部隊,黨是為人民的利益而存在和奮斗的,但黨永遠只是人民的一小部分;離開人民,黨的一切斗爭和理想不但都會落空,而且都要變得毫無意義。”[3]回顧歷史,我們由衷地體會到,永遠和人民在一起,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始終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是中國共產黨領導改革開放成功的關鍵,也是黨的建設目標所在。
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進行改革開放,歸根到底都是為了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同樣,新中國成立之后,尤其是改革開放之所以取得巨大的成就,歸根到底是因為中國共產黨改革開放的路線、方針、政策的制定,代表了最廣大人民的利益和訴求??偨Y黨的建設的經驗,江澤民同志2000年在廣東考察黨建工作時指出,我們黨所以贏得人民的擁護,就是因為做到了“三個代表”。胡錦濤同志強調,始終做到“三個代表”,是我們黨的立黨之本、執政之基、力量之源。這里的“本”“基”“源”,說到底就是人民群眾的支持和擁護。
2017年黨的十九大閉幕不久,習近平同志就帶領其他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志瞻仰中共一大會址和浙江嘉興南湖紅船,他強調,“只有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永遠奮斗,才能讓中國共產黨永遠年輕?!睘槭裁床荒芡洺跣?因為共產黨人的初心,是我們黨長盛不衰、枝繁葉茂的動力源。90多年來,我們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這值得我們驕傲和自豪。事業發展永無止境,共產黨人的初心永遠不能改變。唯有不忘初心,方可告慰歷史、告慰先輩,方可贏得民心、贏得時代,方可善作善成、一往無前。在未來的歷史進程中,我們黨要始終堅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始終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作為黨和國家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四)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實現黨的指導思想的與時俱進
建設社會主義,尤其是實行改革開放,是一場偉大的社會革命。黨在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進程中不斷進行自我革命,始終成為堅強的領導核心,確保了這場社會革命能夠取得成功??梢哉f,黨執政的70年,尤其是改革開放的40多年,是一幅由偉大的社會革命與黨的自我革命相輔相成、協同推進而繪就的壯麗畫卷。黨始終成為堅強的領導核心的關鍵因素之一就是特別重視以科學理論——馬克思主義作為自己的指導思想,而馬克思主義具有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開辟了通向真理的道路。
指導思想是黨具有生命力和創造力的靈魂與根本,因此中國共產黨尤其重視指導思想的與時俱進。正確的指導思想是我們黨克服一切艱難險阻,取得一個又一個勝利的根本法寶。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后,習近平同志思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點是從實際出發,從世情、國情和黨情出發,既堅持了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又緊密結合當代中國的實際,堅持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繼承和創新了馬克思主義,為發展21世紀馬克思主義、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作出了歷史性貢獻。2023年4月23日,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與時代同步伐,與人民共命運,關注并回答時代和實踐提出的重大課題,是馬克思主義永葆生機活力的奧妙所在。我們要以科學的態度對待科學,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不斷賦予馬克思主義以新的時代內涵。要緊密聯系群眾的創造性實踐,尊重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和首創精神,作出新概括、獲得新認識、形成新成果。要堅持問題導向,聚焦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面臨的重大現實問題、全局性戰略問題、人民群眾關心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為解決問題提供新理念、新思路、新辦法。要吸收人類創造的一切優秀文化成果,不斷深化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續寫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篇章。(建國70周年形勢與政策論文)
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是一個開放的、發展的理論系統,改革開放的40多年,是中國共產黨勇于自我革命的40多年。中國共產黨正是因為在指導思想上實現了與時俱進,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不斷發展,才得以保持黨的生機和活力,才能指引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的發展。指導思想的演變與創新是時代發展的必然結果,是歷史和人民的選擇。我們既要堅定不移地遵守黨的指導思想,在黨的指導思想的指引下前進,又要堅持與時俱進,不斷發展我們黨的指導思想,只有這樣,才能保持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航船方向不移,才能引領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航船乘風破浪,駛向光輝的彼岸。
(五)不斷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形成了一整套比較規范、系統的干部人事制度并提出了新時代黨的組織路線
干部隊伍建設是黨的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不管是革命、建設還是改革事業,都離不開干部隊伍和干部隊伍建設。中國共產黨歷來重視干部隊伍建設,培養了適合各個歷史時期需要的領導骨干和宏大的干部隊伍,保證了事業的成功。一套比較科學、合理的干部管理體制和干部工作制度也在干部隊伍的培養中得以形成。新中國成立之初,毛澤東提出了干部問題和接班人問題,改革開放之初,鄧小平更是指出“解決組織路線問題,最大的問題,也是最難、最迫切的問題,是選好接班人”,并提出了具有鮮明時代特點的“四化”方針。對于領導干部,習近平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根據實踐的要求和人民的期盼,又提出好干部標準,為選出好干部定了調子——在2013年全國組織工作會議上提出了“二十字”好干部標準、在2014年十二屆全國人大第二次會議安徽代表團參加審議時提出“三嚴三實”、在2015年會見全國優秀縣委書記時提出“四有”干部、在2015年全國黨校工作會議上提出“四鐵”干部、在黨的十九大上提出“突出政治標準,提拔重用牢固樹立‘四個意識和‘四個自信、堅決維護黨中央權威、全面貫徹執行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忠誠干凈擔當的干部”[2]??梢哉f,黨通過不斷地探索,逐漸形成了一整套比較規范、系統的干部人事制度,保證了干部隊伍的健康發展。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全面從嚴治黨來保證,完成偉大事業必須靠黨的領導。黨長期執政的根本要求是全面從嚴治黨,沒有全面從嚴治黨,黨長期執政就會無從談起。2023年初,在黨的第十九屆中央紀委二次全會上,習近平對全面從嚴治黨提出了“六個統一”的新目標要求。完成這“六個統一”的目標要求,不是輕輕松松的事情,需要各方面積極努力:一方面要始終保持黨員干部思想、組織和作風的純潔,教育引導廣大黨員干部堅定理想信念;另一方面需要拿起紀律的武器,善于運用紀律的武器,為了黨的團結統一,同一切分裂黨、瓦解黨的活動進行堅決的斗爭,還要堅決抵制黨內的派別活動、小集團活動、非組織活動。全面從嚴治黨的實質,從根本上講,就是為了使黨的內部思想更為純潔、作風更為純潔、隊伍更為純潔,自己解決自己內部存在的問題,刮骨療毒、激濁揚清,自我凈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要通過把全面從嚴治黨不斷引向深入,努力在全黨形成既有集中又有民主、既有紀律又有自由、既有統一意志又有個人心情舒暢的生動活潑的政治局面。
二、一以貫之地協同推進
偉大的社會革命與黨的自我革命
歷史表明,新中國成立后我們之所以能取得巨大成功,就是因為有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與此同時,社會主義建設、改革開放又使黨的建設不斷面臨新情況新問題,不斷對黨的領導提出更高的要求。我們黨在社會主義建設,尤其是改革開放進程中不斷進行自我革命,使黨始終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堅強領導核心。協同推進社會革命與自我革命,是對新中國成立70年歷史經驗的深刻總結,也是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把我們黨建設好建設強的內在要求??偨Y中國共產黨執政黨建設的經驗,對于我們今后加強執政黨的建設具有重要意義。正如習近平在2023年初所強調的,“歷史和現實都告訴我們,一場社會革命要取得最終勝利,往往需要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只有回看走過的路、比較別人的路、遠眺前行的路,弄清楚我們從哪兒來、往哪兒去,很多問題才能看得深、把得準?!彼麑π聲r代領導干部提出了新要求,這就是三個“一以貫之”。不斷開創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需要以時不我待只爭朝夕的精神投入工作,更需要這三個“一以貫之”,才能在新征程中取得更大的成績。
(一)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要一以貫之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一以貫之的思想源遠流長。用一個根本性的事理貫通事情的始末,這是《論語·里仁》中對“一以貫之”一詞的解釋,主要講的是對做人做事的要求。用“一以貫之”來要求和形容偉大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是對改革開放以來實踐經驗的總結。黨的十九大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黨團結帶領人民,不但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并且在這條道路上越走越寬闊,我們必須長期堅持走下去。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開辟源于1978年召開的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這次會議前后,鄧小平同志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談話,重新確立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由此推動了黨的指導思想和各條戰線的撥亂反正。在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思想路線指導下,中國共產黨破除了僵化的社會主義模式觀念,堅持走自己的道路。在黨的十二大的開幕詞中,他明確地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新概念,指出,“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就是我們總結長期歷史經驗得出的基本結論?!?/p>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提出,使我們黨在探索建設社會主義道路的過程中進一步獲得了思想上的大解放,使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走上實事求是的、既現實可行又成功有效的正確道路。前事不忘,后事之師。最好的學習是從自身的經驗教訓中學習。回顧撥亂反正,全面改革,從以階級斗爭為綱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從封閉到改革開放,從計劃經濟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我們黨所領導的這些歷史性的偉大轉變,就是在鄧小平理論的指引下,使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大大前進了,對于科學社會主義的認識也大大深化了。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下,黨帶領人民不懈努力,取得了令世界矚目的成就,中國的經濟社會快速穩健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升,在這樣的情況下,黨的十九大做出了一個重大的政治論斷,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新時代不是別的什么新時代,而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我們要正確認識所處的歷史方位和國內外環境,要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維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要立場堅定、態度堅決,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要保持必勝信念,要堅定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黨的十九屆二中全會、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修改憲法部分內容的建議》《中共中央關于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的決定》和《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提出了許多重大的改革舉措,這些改革的重大舉措,是在繼承和發展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改革精神的基礎上,為新時代推動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邁出的重要一步,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一場深刻變革。一以貫之地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是要通過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努力形成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我們必須從保持黨和國家興旺發達和長治久安的高度,從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高度,進一步增強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四個自信”,堅定不移地堅持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基本經驗,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不斷推向前進。(建國70周年形勢與政策論文)
(二)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要一以貫之
“必須一以貫之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是黨的十九大之后習近平對黨的建設的判斷和要求。繼續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是由黨自身發展的需要決定的,更是由黨肩負的任務決定的。習近平總書記從事業發展和黨的建設與發展的角度強調了這一問題,提出黨只有勇于進行自我革命,把黨建設得更加堅強有力,才能真正肩負起歷史賦予的使命,完成人民的囑托,進行好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場偉大社會革命。
一以貫之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需要在實踐中從各個方面加強黨的建設,首先是要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堅持黨要管黨、全面從嚴治黨。這是黨的建設實踐經驗的總結,又是新的實踐的要求?!皟蓚€全面”是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的關鍵。它不僅是對新時代全面從嚴治黨的成功經驗得出的科學結論,更是對多年來加強黨的建設歷史經驗的深刻總結。只有從根本上強化“兩個全面”,才能為執好政、掌好權奠定基礎,才能完成新時代艱巨的歷史使命,確保黨始終成為堅強的領導核心。
一以貫之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其次要正視黨內存在的思想不純、組織不純、作風不純等突出問題。我們黨是偉大、光榮、正確的黨,是善于發現錯誤、勇于糾正錯誤的黨,對黨自身存在的問題也從不隱瞞。黨的十九大指出,我們黨面臨的執政環境是復雜的,黨內存在著思想不純、組織不純、作風不純等突出問題,這是我們黨必須面對且不能有任何逃避的問題,這些問題影響著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發展過程中亟待解決。因此,對黨內存在的思想不純、組織不純、作風不純等突出問題,絕不能消極應對,更不能逃避,必須清醒地認識和了解這些問題的成因和危害,并下大決心解決。在實踐中,真正抓好思想政治建設,堅持“革命理想高于天”,教育引導黨員干部筑牢思想防線,點亮黨員干部心中的明燈,保持蓬勃朝氣、昂揚銳氣、浩然正氣。正如習近平所說,全黨同志必須保持革命精神、革命斗志。為實現黨和國家興旺發達、長治久安,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將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了98年的偉大社會革命勇于繼續推進下去,贏得最廣大人民群眾的認可和真心擁護。
一以貫之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第三要堅決貫徹新時代黨的建設的總要求和新時代黨的建設的組織路線。黨的建設會隨著黨肩負的歷史使命和自身存在的問題而有所側重,針對新時代黨存在的問題,黨的十九大對黨的建設提出了總要求,為新時代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指明了方向。黨的建設總要求,是把黨建問題與時代和社會歷史條件聯系起來考察,回答與解決繼續堅持和發展好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需要一個什么樣的黨,怎么建設好黨的問題,以及如何長期管好治好黨,使黨始終成為堅強領導核心的重大課題,彰顯出鮮明的時代特點,具有豐富的內涵。同時,要貫徹好新時代黨的組織路線,為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堅強組織保證,為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增添動力。
一以貫之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第四要黨發揮自我革命精神。黨從來沒有也不追求個人的或小團體的利益,能夠做到為了人民堅持對的,為了人民改正錯的。因此,要發揮自我革命精神,堅持問題導向,敢于直面問題。我們黨之所以偉大,不在于不犯錯誤,而在于從不諱疾忌醫。同時,要靠黨的制度整頓黨的作風、嚴明黨的紀律、完善黨的制度,靠制度探索出一條黨在長期執政條件下實現自我革命的有效途徑,推動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的順利完成。
(三)增強憂患意識、防范風險挑戰要一以貫之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中國共產黨的憂患意識是貫穿黨的建設始終的。早在1949年黨的七屆二中全會上,毛澤東就指出:“奪取全國勝利,這只是萬里長征走完了第一步”“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我們有批評和自我批評這個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武器。我們能夠去掉不良作風,保持優良作風”。進入改革開放新的歷史時期,我們黨又提出新的歷史條件下,管黨治黨都并非易事。黨要站在時代前列帶領人民不斷開創事業發展的新局面,以改革創新精神應對“四大考驗”,戰勝“四大危險”,加強自身建設,確保黨始終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堅強領導核心。
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絕不會一帆風順,中國共產黨面臨的風險挑戰也絕不會比以往任何時候要少。只有增強憂患意識,始終做到居安思危,中國共產黨人才能在各種風險和挑戰面前,時刻保持頭腦清醒,冷靜分析、科學判斷、積極預防、有效應對,從而轉危為安、化險為夷,戰勝一切艱難險阻,不斷取得事業的新勝利。
首先,不斷變化著的世情,需要中國共產黨人始終抱有強烈的憂患意識。和平、發展、合作、共贏已經日漸成為世界發展的趨勢,全球治理體系和國際秩序的變革也在加速進行,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不斷深入演進,各國的聯系和依存日益加深,人類社會開始變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這為中國的發展營造了有利的國際環境,重要戰略機遇期的判斷仍然適用。但是世界的發展從來不是太平的,各國之間特別是大國之間的競爭將會越發激烈,中國的發展必將帶來既得利益大國的強烈反彈,中國必將面臨更加嚴峻復雜的競爭和考驗,也永遠不會擺脫西方敵對勢力“和平演變”的圖謀,同時隨著中國的快速發展,周邊安全形勢也會變得越發敏感復雜,各種不穩定不可控的因素有集中爆發的可能。中國共產黨人對這些國際風險和挑戰需要時刻抱有憂患意識,做好充分的思想準備和有效的預防措施,防患于未然,在挑戰中抓住機遇,在競爭中贏得優勢,不斷維護和實現好國家的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不斷為世界和平與共同發展貢獻中國智慧和力量。
其次,不斷變化著的國情,需要中國共產黨人始終抱有強烈的憂患意識。經過改革開放40多年的發展,中國已經躍升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社會生產力獲得巨大發展,社會總體安全穩定,人民生活有了根本改善,特別是到2017年中國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已經與美國基本持平,中國經濟社會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但與此同時,也應當看到還有諸多的發展難題有待破解。中國正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改變,改革邁入深水區,經濟進入新常態,風險隱患有不斷增多的可能,各種社會矛盾日漸復雜疊加,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已經成為我國的主要矛盾。對此,我們要居安思危,自力更生、艱苦創業,不斷破解發展道路上的各種難題,努力完成好不同階段的發展路線圖。
第三,不斷變化著的黨情,需要中國共產黨人始終抱有強烈的憂患意識。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贏得了國家獨立和民族解放,并取得了巨大的建設和發展成就,黨自身也從一個僅有五十多名黨員的小黨發展壯大成為擁有近九千萬名黨員的大黨,黨的執政能力不斷得到增強,執政地位不斷鞏固,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后推進全面從嚴治黨,黨的建設得到全方位加強,黨風有了根本好轉,反腐敗斗爭取得壓倒性勝利,黨群關系更加緊密。但是,進入新時代,中國共產黨面臨的執政環境必將會更加復雜,要深刻認識黨面臨的執政考驗、改革開放考驗、市場經濟考驗、外部環境考驗的長期性和復雜性,深刻認識黨面臨的精神懈怠危險、能力不足危險、脫離群眾危險、消極腐敗危險的尖銳性和嚴峻性,認識到許多老問題依然有反彈回潮的可能,很多新問題也必然會不斷涌現,全面從嚴治黨依然任重而道遠。這些都需要中國共產黨人增強憂患意識,勇于自我革命,努力推動全面從嚴治黨不斷向縱深發展。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事業越是發展前進,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就會越多,需要應對的風險和挑戰也就會越多,執政環境越復雜,我們就越要增強憂患意識,堅持從鞏固黨的執政地位的大局看問題,才能奮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建國70周年形勢與政策論文)
參考文獻:
[1] 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 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 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 表大會上的報告[R/OL].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 府網站,http://www.gov.cn/zhuanti/2017-10/27/content_ 5234876.htm,2017-10-27.
[3] 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EB/OL].中國 共產黨歷次全國代表大會數據庫,http://cpc.people.com.cn/GB/64162/64168/64563/65374/4526455.html, 2023-01-18.
[4] 毛澤東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 江澤民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6] 胡錦濤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2023新中國成立70周年取得的輝煌成就
新中國成立70年,是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不懈奮斗的70年,是我們黨作為馬克思主義執政黨,持續開展黨的思想建設和學習教育,不斷砥礪初心、時刻謹記使命的70年。
“趕考”永遠在路上。新中國成立前夕召開的黨的七屆二中全會,是在我們黨面臨重大歷史轉折時召開的一次重要會議。毛澤東同志清醒地看到,中國的革命是偉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長,工作更偉大,更艱苦。我們共產黨人不曾被拿槍的敵人所征服,但有可能被“糖彈”所打敗。因此,“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1949年3月23日,毛澤東同志率中共中央機關離開西柏坡前往北平,他意味深長地將此行喻為“進京趕考”,要求“我們決不當李自成”。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毛澤東同志針對黨內特別是一些領導干部中出現的追求享受的傾向,強調艱苦奮斗是我們的政治本色,“我們吃酸菜。這個酸菜里面就出政治,就出模范”。70年來,在趕考路上我們黨初心不泯、使命不棄,跳出了歷史周期律,交出了合格答卷。在黨的堅強領導下,中華民族的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
保持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改革開放新時期。時代在前進、任務在轉變、執政環境在變化,在改革開放、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新的歷史條件下,我們黨能不能繼續保持優良傳統和作風,帶領人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成為新的時代課題。鄧小平同志要求全黨特別是高級干部“必須恢復和發揚黨的艱苦樸素、密切聯系群眾的優良傳統”。他批評一些同志,“如果對個人的、家庭的利益關心得太多了,就沒有多大的心思和精力去關心群眾了,頂多只能在形式上搞一些不能不辦一辦的事情”。以江澤民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加深了對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的認識,提出“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在縣級以上黨政領導班子、領導干部中深入開展以“講學習、講政治、講正氣”為主要內容的黨性黨風教育,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保證我們黨始終與時代發展同步伐,與人民群眾共命運。以胡錦濤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推進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和先進性建設,開展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要求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
補足共產黨人精神上的“鈣”。在長期努力的基礎上,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屆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中就旗幟鮮明地指出:“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信念,是共產黨人的政治靈魂,是共產黨人經受住任何考驗的精神支柱?!崩硐胄拍钍枪伯a黨人精神上的“鈣”。現實生活中,一些黨員、干部出這樣那樣的問題,說到底是信仰迷茫、精神迷失。有了堅定的理想信念,站位就高了,眼界就寬了,心胸就開闊了,就能堅持正確政治方向,在勝利和順境時不驕傲不急躁,在困難和逆境時不消沉不動搖,經受住各種風險和困難考驗,自覺抵制各種腐朽思想的侵蝕,永葆共產黨人政治本色。黨的閉幕僅一周,習近平總書記帶領中共中央政治局瞻仰上海中共一大會址和浙江嘉興南湖紅船。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銘記黨的奮斗歷程時刻不忘初心,擔當黨的崇高使命矢志永遠奮斗。即將開展的“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正是黨成立98年來、新中國成立70年來、改革開放40年來、黨的召開7年來,黨的建設一以貫之的紅線、黨的思想建設的永恒主題。
2023新中國成立70周年取得的輝煌成就論文范文參考范文
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經過28年的浴血奮戰和頑強奮斗,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告成立,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新中國成立后,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了社會主義改造,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成功實現了中國歷史上最深刻最偉大的社會變革。這一切,為當代中國的發展進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
但是當時,在中國這樣一個經濟落后的東方大國如何建設社會主義,是我們黨執政后面臨的一個嶄新課題。新中國建立之初,由于沒有搞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我們只能“以俄為師”,依照蘇聯的經驗辦事。但我們黨很快就認識到“蘇聯模式”的局限性,強調要“以蘇為鑒”,進行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具體實際的“第二次結合”,探索適合自己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
以黨的八大為標志,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展開全面的大規模的社會主義建設,對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進行獨立自主探索。在探索過程中,我們面對過新中國成立之初的經濟凋敝、滿目瘡痍,遭遇過3年嚴重自然災害,受到過西方國家的封鎖、孤立,遭受過中蘇關系破裂帶來的巨大壓力,也曾發生過“文化大革命”這一全局性、長時間的“左”傾錯誤。但是,我們黨帶領中國人民不屈不撓、艱苦奮斗,不斷開辟前行的道路。我們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建立了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為中國持續發展奠定了牢固的物質技術基礎。更為重要的是,我們黨在探索中形成和積累了一系列正確認識和重要經驗。這些都為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積累了重要的思想、物質、制度條件。
以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為標志,我們黨總結歷史經驗,以巨大的政治勇氣和理論勇氣開啟了改革開放的新時期,成功開辟、堅持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我們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形成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提出了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戰略目標,推進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建設,實施了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把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一步一步推向前進。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經受住蘇聯解體、東歐劇變、1998年亞洲金融風暴和嚴重洪澇災害、2003年“非典”疫病災害、2008年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等一系列嚴峻考驗和挑戰。通過持續努力和奮斗,中國以世界上少有的速度發展起來,實現了從站起來到富起來的偉大歷史性飛躍。
2012年11月,以黨的十八大勝利召開為標志,拉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大幕,奏響了實現從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新樂章。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統攬偉大斗爭、偉大工程、偉大事業、偉大夢想,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以黨的自我革命推動新時代偉大社會革命,沉著應對國際國內不斷出現的新形勢、新情況、新問題,有效化解各種重大風險挑戰,取得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的一個又一個勝利,推動黨和國家各項事業取得全方位、開創性成就,發生深層次、根本性變革,進一步拓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使這條道路越走越寬廣。
總之,(建國70周年形勢與政策論文)經過70年艱苦奮斗,我們黨帶領人民創造了震古爍今的人間奇跡,譜寫了中華民族不朽的篇章。中國人民用事實宣告了“歷史終結論”的終結、“中國崩潰論”的崩潰。歷史雄辯地證明,只有社會主義能夠救中國,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能夠發展中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是創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
本文鏈接:建國70周年形勢與政策論文:http://www.zaixiuxing.com/4293.html
本站論文范文來源網絡,若內容不實或侵害了您的合法權益,請及時聯系我們進行刪除!原文鏈接: » 建國70周年形勢與政策論文(一天前)-668論文網